目前,电驱动的DNA纳米杆相关技术,被用于检测流感病毒,比如Influenza A/Aichi/2/1968,与其受体蛋白/肽PeB的相互作用。该受体蛋白能够与病毒颗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蛋白特异性的结合。
浆细胞是分泌抗体的细胞,占骨髓细胞的2-3%。它们从B细胞分化而来,在对抗外来抗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浆细胞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很难分离和维持其活力。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多替拉韦(DTG)列为HIV感染一线治疗药物,其高效的病毒抑制能力与良好的安全性迅速使其成为全球首选方案。然而,2018年博茨瓦纳Tsepamo研究打破了这一乐观局面——孕期暴露于DTG的女性,胎儿神经管缺陷(NTD)风险较非DTG治疗组升高9倍(0.94%vs.0.12%)[1],这一发现引发全球对DTG妊娠期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NTD是全球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发生与胚胎神经管闭合异常密切相关,而叶酸缺乏是明确的风险修饰因子——孕前3个月至孕期补充400
我们的研究表明,用于细胞系开发的 C.BIRD™ 微生物反应器能够改善 96 孔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生长情况,并且在细胞生长曲线和蛋白质产量方面与摇瓶培养数据极为相似。
随着能够解析单细胞信息的微流控和基因检测工具的日益普及,对生物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更重要的是,实现单细胞RNA测序的能力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并以高生物分辨率提供有关流行性、异质性和基因表达的信息。
在生物医学领域,药物研发始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艰苦征程。近年来,新药研发的步伐逐渐放缓,从1991-2000年21个主要国家发现367种新药,到2001-2010年降至251种,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也越来越少,研发周期越来越长[1,2]。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药物研发过程中化学合成与生物筛选环节的分离和不兼容,成为了阻碍新药研发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不仅耗时耗力,且合成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和严苛条件,与生物筛选所需的温和水性环境及小型化、平行化要求格格不入。不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