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多种技术可用于体外分子互作检测,每种技术都存在特定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因此,对于特定的分子互作检测,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技术,是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一种挑战。目前诸多方法中,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微流控表面结合法(例如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或switchSENSE技术)或溶液中检测法(比如等温滴定热分析(ITC)或微尺度热泳分析(MST))。溶液中检测法在样本制备方面存在优势,同时不需要分子固定步骤,操作上更加简便;而以分子固定为基础的方法,对样本的需求量较少,能够提供底物分子与配体分子解离方
iPSC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细胞,传统流式分选中的机械应力会通过激活与细胞应激或分化相关的基因掩盖或改变scRNA-seq结果。因此,在分选细胞时尽量减少机械应力是很重要的。此外,在cDNA产生和文库制备之前减少死细胞和碎片,可以提高cDNA文库的质量。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是用于富集特定细胞群同时避免死细胞和碎片的常用技术。然而,使用高压喷嘴液滴分选的传统细胞分选方法会对细胞产生机械剪切应力;诱导基因表达变化和/或RNA降解。
在细胞生物学和药物研发中,传统研究流程需在微孔板、离心管、PCR板等多平台间转移样本,导致实验变异大(跨平台误差>20%)、核酸损失高(低细胞数样本回收率<50%)。例如,基因表达分析需多次转移样本,单细胞核酸损失率高达70%。本篇文章中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团队开发的“Cells-to-cDNAonChip”技术,通过液滴微阵列(DMA)平台与I.DOT非接触式纳升级分配技术的结合,首次实现从活细胞培养到cDNA合成的全流程纳升级集成,将试剂消耗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100,操作时间缩短33%。
非自然的碱基对(UBP)增强了人造核酸的化学多样性,因此可以通过体外选择来产生新的适体和催化核酸。但是,由于缺乏方法,UBPS的逆转录是RNA适体选择的关键步骤,尚未充分表征。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多功能测定法,以对疏水性非天然碱基对的代表——TPT3:NAM碱基对的逆转录为研究方向。在RNA的体外进化中确定了四种不同的逆转录酶(RT)的UBP的保真度。在RNA在体外筛选过程中,使用新型的基于点击化学的电动性转移测定法研究了TPT3:NAM对的保留。对逆转录动力学的实时监测显示,处理TPT3:NAM
Ugi反应(乌吉反应),是指一分子醛或酮、一分子胺、一分子异腈以及一分子羧酸缩合生成α-酰氨基酰胺的多组分反应。反应由德国化学家 Ivar Karl Ugi 于1959 年首先报道。加速合成化学并将其微型化是制药、农用化学和材料研究与开发的一个新兴领域。在此,我们介绍了在Ugi-3-成分反应中使用手性谷氨醇、氧代成分(酮)和异腈结构单元合成亚氨吡咯-2-酸衍生物。我们使用I-DOT(一种基于正压的纳升级非接触式分液技术)以全自动化方式制备了1000多种不同的衍生物。该反应产率良好,并且耐受多种功
在达到商业制造阶段之前,治疗性抗体的发现和开发过程可以持续10年以上。从发现阶段过渡到临床前表征和制造需要开发稳定、高产的单克隆细胞系。使用传统技术(例如有限稀释)分离单个产生抗体的克隆非常耗时,而且浪费耗材和试剂,会产生41%〜77%的空孔,而剩余的孔中也只有25%〜43%能够长成单克隆。细胞打印机可以改善低分配效率,但是,它们仍然缺乏精确分选产生蛋白质的活靶细胞的能力。